23.84万亿元,这是央行最新披露的2018年上半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数据。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05万元,在个人住房贷款早已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今日,可能还不够一线城市一个月的房贷月供。但在历史开端处的1985年4月9日,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文数字。由建设银行深圳四海办事处完成的首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月利息为6‰,期限10年,每月还款额为110元。
23.84万亿元,这是央行最新披露的2018年上半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数据。33年间,从万元水平到十万亿元级体量,从首个“吃螃蟹”的建行大胆试水,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居民消费理念从出现到成熟的全过程。在从无到有中一路走来的消费金融,借助当下消费升级的东风,迎来了黄金时代。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8年9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如是总结。
脱胎于个人房贷业务,今日银行业提供的金融服务,覆盖了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升级型消费的各个领域,零售银行也渐次成为各类型银行战略发展的关键所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各银行对政策号召的响应,更是其实现转型突破的重要途径。
金融助力消费变迁
“市场发展到今天,通过买房去赚钱的机会已经过去了。银行需要围绕 ‘房住不炒’,助力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平抑房租价格,把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剥离出来。建行一直在努力培育这个市场,但这其中还有很多课题,亟待银行与学者、企业一道配合解决。”2018年12月17日,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建行大学成立发布会上,以被列为该行“三大战略”之一的住房租赁为例,介绍了金融解决社会痛点的构思。
从改革开放初期保留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住宅分配模式,到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购房浪潮的逐渐兴起,再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房住不炒”的新型楼市定位所开启的长租市场的培育,其背后的发展与转型,总是离不开银行业提供的金融支持。
在1985年由深圳分行发放国内第一笔“按揭贷”,开启商业银行服务支持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宏伟篇章以后,建行在1992年率先开办职工购建房抵押贷款业务和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全面进入了消费信贷业务阶段,并在当年发放全国第一笔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随后又在1995年首创推出个人住房公积金与商业性组合贷款。
1996年以后,央行多次下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宽松极大地促进了该业务发展,使得贷款余额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建行保持了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在进一步发展后,该行基本形成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基本框架和制度依据,并在全国实施个人住房贷款“乐得家”品牌战略,从此,“要买房到建行”的口号深深印刻在中国消费者心中。
在买房置业几乎成为百姓消费“必选项”的今天,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也在连年递增。2018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累计分别为4.28万亿元、3.40万亿元、3.28万亿元和4.50万亿元,总计达15.5万亿元。
不过,该业务的增速在逐年放缓。2018年,四大行的增幅分别为8.7%、8.5%、7.1%、6.8%,而在2017年和2016年,这组数据则分别为11.6%、11.6%、9.3%、9.5%和28.8%、32.8%、17.0%、29.3%。对楼市非理性发展的调控,在上述数据对比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面对楼市新格局的变化,建行继续发挥在住房金融领域的优势,迎难而上探索解决方案,叫响“要租房 到建行”的新口号。2017年11月,同样是在改革开放重要试验田的广东,建行开启了住房租赁业务的布局,先后在佛山和深圳推出政银合作和银企合作的模式。
2018年1月,建行又在广东首创推出了俗称“存房”的家庭不动产财富管理业务,进一步创新长租房源供给模式。“该业务为住房租赁提供了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不仅帮助房主家庭提前实现闲置住房的长租收益权,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和延伸金融服务,还将社会闲置分散的存量住房转化为集中且稳定的长租房源,增加市场有效房源供给。”建行广东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银行业抢占消费升级先机
“每个月只用还几百元而已,不仅没有利息,两年之后还可以折旧换新一代的手机,特别划算。”刚工作的小王极力向《金融时报》记者推荐他正在使用的中信银行分期购买手机的业务。
如此日常化和便捷的消费景象,在消费金融初起的年代难以想象。在首笔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10年以后,国内第一笔汽车按揭贷款业务由建行深圳分行在1995年8月1日完成。彼时,开车还是职业司机的专利。如今,在五花八门的消费金融服务中,车贷早已司空见惯。
“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满足升级型消费的金融需求。”银保监会在2018年8月18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中如是要求。
而嗅觉灵敏的银行系早已觉察到了消费升级所潜藏的巨大机会。据毕马威中国金融服务业审计合伙人蔡正轩统计, 截至2018年8 月 31 日, 国内的22 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里,商业银行作为资方的有 19 家,占比达86.4%。而在各类型银行的业绩发布会及其他重要场合中,向消费金融要业绩、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数据和表态更是司空见惯。
在2017年年报发布中,建行表示在2017年推进零售业务优先战略,个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占比达到45.95%,信用卡累计发卡突破1亿张,实现消费交易额2.62万亿元,贷款余额达5636.13亿元。交行副行长侯维栋表示,该行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度在近两年持续以每年2%到 3%的速度提升,并将继续推进零售业务转型。而素以“零售致胜”标榜的招商银行则继续在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信用卡等零售业务板块扩大优势,截至2017年年末,其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达到6.1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46%。
到了三季报中,城商行也纷纷跟上。截至2018年9月末,北京银行的零售客户数突破2000万户,管理零售客户资金量超过6500亿元;零售贷款余额3489亿元,较年初增长13.6%。杭州银行的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年初的33.01%提升至34.24%。南京银行个人客户金融资产规模为3659亿元,较年初新增541亿元,较2017年同期多增143亿元。上海银行的零售客户综合资产则达到4931.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5%,并表示要加快零售转型,围绕全流程客户经营体系,强化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等战略特色业务,提升零售价值贡献。
而工行则在2018年11月1日的银行业例会中表示,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金融科技、客户需求的变化,将坚定不移地走推进大零售战略,积极升级打造智慧零售经营新格局,并聚焦民生领域消费升级,着力打造融e借等个人线上融资服务。
消费金融角力如火如荼
为了在消费金融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各银行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工行注重金融科技引领零售业务发展,加快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系统(ECOS),以“智慧、开放、共享、高效、融合”为目标,推动内部系统架构围绕客户服务构建“同心圆”。
招行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近期迭代升级“招商银行APP7.0”与“掌上生活App7.0”,凸显“从客户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从交易思维向用户旅程思维转变、从资产分层经营向场景细分客群经营转变”的三大服务理念转型。
渤海银行在与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达成合作,推出基于互联网的长尾消费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还将加大与非金融专业细分市场企业的合作力度,如与手机领域的小米、旅游领域的众信、信用卡领域的51信用卡等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零售银行业务的成功发展转型,是商业银行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关键突破口。银行业应当全面布局、合理规划,特别是要把握住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里程碑式的价值。”毕马威中国管理咨询总监刘绍伦认为,未来将会有一批令人瞩目的零售银行出现在市场之中。
刘绍伦进一步表示,要成功实现转型,零售银行需要体系化地从战略层、业务层和能力层全面变革,各层级统一规划设计,以保证其转型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在战略层上,零售银行战略要再定位与商业模式重构,以为其转型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在业务层上,需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业务发展模式与策略,为零售银行转型发展塑造核心竞争力;在能力层上,要理顺组织架构、匹配相应的人才和资源,创新文化与机制,并加强生态构建与合作。
(来源:金融时报)